記者 鐘暉 苗夏麗
晨報訊 微信的“嘀嘀”打車和支付寶的“快的”打車兩大軟件為爭奪用戶,昨起再投巨額資金打起營銷戰(zhàn),乘客下單立返現(xiàn)金,的哥接單積極性更加高漲,本月馬路揚招出租會更加不便。今年以來,“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補貼規(guī)模超過20億元,背靠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場“燒錢”之戰(zhàn)恐怕是一場惡戰(zhàn)。
與此同時,交通部門表示,打車軟件接入傳統(tǒng)出租車電調(diào)平臺正在洽談中。
昨天零點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拿出10億元資金——使用“嘀嘀”打車并選擇微信支付的乘客,立減10元,每天3次;新乘客首單立減15元。司機用微信支付收車費,每單獎10元,每天最多10單。
支付寶的“快的”打車也不示弱,就在“嘀嘀”10億補貼宣布后的5個小時內(nèi),“快的”打車宣布升級補貼版本——18日起乘客每單補貼增加1元至11元,每天兩單。司機用“快的”支付寶收車費,每天可獎10單。其中高峰期(7:30-9:00,16:30-19:00,21:00-22:00)每單獎10元,每天最多5單。非高峰期每單獎5元,每天最多5單。“本月開始馬路揚招基本不做了,人流密集地方揚招更難,因為使用打車軟件的人也非常多,肯定先滿足這部分乘客。”錦江出租一位司機說。海博一名司機也坦言,根本無法顧及公司的電調(diào)業(yè)務以及馬路揚招。“兩大打車軟件生意中,300-500米范圍內(nèi)的叫車需求能最快速滿足,長距離的生意就不愿意接了,不然高峰期完成5單生意就比較困難了。”錦江一名新司機也表示,已經(jīng)連續(xù)2周,當班時運營至次日凌晨3時,就是為了第二天的返現(xiàn)獎勵可以盡量進賬。
市交港局表示,目前出租車司機因接打車軟件業(yè)務單,而產(chǎn)生“待運”車輛不接揚招業(yè)務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重視,市交港局正積極協(xié)調(diào)“嘀嘀”、“快的”兩大叫車軟件公司與出租汽車企業(yè)合作。經(jīng)積極協(xié)調(diào),兩大打車軟件公司愿意接入傳統(tǒng)出租汽車電調(diào)平臺,并進一步規(guī)范相關業(yè)務行為,目前正進行相關技術方面的對接。
今后上海將以居住區(qū)、公共服務場所為重點,在道路通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大力推進簡易式出租汽車候客站點建設,引導乘客逐步改變以馬路揚招為主的叫車習慣,培育乘客養(yǎng)成電話預約、站點候車、手機訂車為主,馬路揚招為補充的理念。
記者觀察
拼“燒錢”誰敢半途撤火?
晨報記者 苗夏麗
今年以來,打車軟件近身“肉搏戰(zhàn)”,讓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市場變得更為“血腥”。實際上,打車軟件的“搏殺”自推出以來就沒停過。
進入2014年,打車軟件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快的”打車聯(lián)合支付寶錢包打入“嘀嘀”打車大本營——北京,補貼上億元。 “嘀嘀”打車昨日“緊急”恢復10元補貼,甚至加大補貼范圍和力度。而“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錢包,也不得已調(diào)整補貼策略,增加1元補貼。
其實在這場燒錢血拼中,這兩“冤家”最希望爭得的是市場地位的“頭把交椅”。它們都成立在2012年,都自稱是國內(nèi)叫車公司的“老大”。但爭到今天,究竟誰是老大,沒有權威數(shù)據(jù)。于是這一場“血腥燒錢戰(zhàn)”也在所難免。
來自易觀國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為41.8%,居行業(yè)第一,“嘀嘀”打車39.1%,較第一僅差2個百分點。盡管相差不懸殊,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江湖中,老大和老二的價值相差很大。搜狐創(chuàng)始人張朝陽就曾因華爾街只認可行業(yè)老大而咆哮過,“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當然也明白這個法則。
看上去是打車軟件之間的一場斗爭,背后卻是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之間的一次角力。 “嘀嘀”打車隸屬騰訊陣營,“快的”打車隸屬阿里巴巴陣營,兩家都不過是成立1年多的小公司,至今仍處于 “燒錢”的狀態(tài)。今年以來之所以能如此“大手筆”掏出數(shù)十億元人民幣補貼乘客和司機,顯然是背后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杰作。所以在補貼戰(zhàn)中,我們總是看到“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綁在一起,“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錢包綁在一起。
和很多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不同的是,“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最幸運的是在公司成立1年多時間里,都被巨頭看上了。但被巨頭看上,自然也要有所報答。
“嘀嘀”打車今年1月6日宣布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騰訊是投資者之一。 “嘀嘀”打車如果今年無法成為市場老大,恐怕無法向投資人交代。而對“快的”打車而言,去年12月收購了上海打車軟件大黃蜂,阿里巴巴表示將聯(lián)合其他財務投資者進行持續(xù)投資,鞏固市場第一的位置。
資深互聯(lián)網(wǎng)分析人士洪波表示,“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錢包的補貼活動,用戶要獲得補貼就需要綁定銀行卡,通過打車軟件,騰訊和阿里首先爭奪的是移動支付市場,培養(yǎng)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同時,“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主要瞄準一線城市的核心人群,這群用戶的價值很高,后續(xù)可以進行很多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的嘗試。
洪波說,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商業(yè)模式?jīng)]有PC端清晰,PC時代,騰訊主要從娛樂游戲賺錢、阿里巴巴主要瞄準電商服務、百度的商業(yè)模式是搜索,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業(yè)務交叉越來越多,沖突也會越來越多,不論是打車軟件等直接沖突,還是爭奪潛在收購對象的間接沖突。
的哥心聲
唐師傅:貼5元和貼10元差別很大
晨報記者 徐妍斐
唐師傅開出租車已經(jīng)十來年了,使用打車軟件也已經(jīng)1年。起初,他使用的頻率很低,但自從今年1月“嘀嘀”和“快的”打車軟件開始每單砸錢補貼司機、乘客后,他裝備了兩個手機,分別用于“嘀嘀”和“快的”的搶單,也很快感受到了兩家“別苗頭”帶來的喜與憂。
“嘀嘀”降補貼乘客立減
“雖然對乘客端的優(yōu)惠是每單減免10元,但司機端‘嘀嘀’和‘快的’補貼一開始金額不同,‘嘀嘀’是10元,‘快的’是15元。”唐師傅介紹說,因為補貼額度都比較可觀,所以他兩個軟件的每日5單都做足。然而一個月不到,“嘀嘀”就宣布乘客和司機端的補貼額均下調(diào)為5元。唐師傅立刻就感覺到了變化——“用嘀嘀打車的乘客一下子就少了,有的乘客即使用嘀嘀坐上車,也懶得手機支付。雖然10元和5元的優(yōu)惠只差5元,但給人的感覺還是差很多。一些乘客轉(zhuǎn)投‘快的’了。”
回歸10元生意再次上門
從那時起,唐師傅“嘀嘀”軟件每天5單補貼的份額就用不足,往往只能做成1-2單,他只能更偏重“快的”的單子。事實上,在“嘀嘀”降低補貼金額的第二天,“快的”也把對司機的補貼從15元降為10元。兩家補貼金額的變化,讓唐師傅每天搶單的收入下降50元以上,“搶單的積極性就下來了。”據(jù)唐師傅回憶,那段時間使用打車軟件的乘客中,60%-70%用支付寶付款(快的),其他才是現(xiàn)金或微信支付(嘀嘀)。
16日晚,唐師傅偶然刷了一下手機,發(fā)現(xiàn)“嘀嘀”的補貼金額從5元重新回歸至10元。當晚到次日凌晨下班,唐師傅做成了3單生意,與前些天開著軟件也接不到客人相比,改善了許多。“兩個打車軟件就是在互相‘別苗頭’,但對司機來說太折騰了。有的司機軟件裝了卸、卸了裝,這回肯定又有一批人要再裝‘嘀嘀’。”
桂師傅:打車軟件應注重平臺服務
晨報記者 徐妍斐
桂師傅開出租車5年,兩個月前開始使用“嘀嘀”打車軟件。在補貼10元的那些日子里,他每天做滿5單,給自己增收50元。但隨著使用時間的變長,他逐漸發(fā)現(xiàn)“嘀嘀”打車軟件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當2月中上旬補貼降低為5元后,桂師傅基本就棄用了。
降補貼后8單只補到5元
“打車軟件大都是短差,乘客方面減免10元后,起步費距離的短差就只要付4元;對司機來說,當然喜歡長差。打車軟件長差難搶,有時一兩個月都搶不到一單去浦東機場的。”桂師傅說。
補貼降為5元后,桂師傅發(fā)現(xiàn)打車軟件更不好使了。“我一般只接離我近的乘客。有一天上午我接了8單用打車軟件叫車的客人,其中6單取消了,上車的兩單里,只有一單手機支付,忙了一上午才得到5元補貼。”在這種情況下,桂師傅基本放棄打車軟件,專心做揚招。聽說現(xiàn)在補貼回歸10元,桂師傅表示是否重新安裝“嘀嘀”,要考慮一下。
與“嘀嘀”客服交流不暢
桂師傅指出,“嘀嘀”打車軟件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司機難以和“嘀嘀”客服流暢溝通。“軟件方面可能對乘客的服務做得比較好,比如乘客可以投訴司機,被投訴的司機還可能被公布工號之類。但對于司機來說,碰到乘客失信爽約,或有些別的問題要反映,就總是聯(lián)系不上“嘀嘀”??头娫挍]人接,只能靠發(fā)短信。起初,他們還會發(fā)個短信回復,但內(nèi)容比較空洞。后來,連回復的頻次也越來越少了。”
第二,桂師傅認為“嘀嘀”打車軟件的GPS地圖有待精確。“司機搶單,多數(shù)看一眼距離就搶了,不太會聽完整個語音。但GPS地圖標識的與乘客距離往往是直線距離,并不精確。甚至有幾次,我在浦西沿江路上,搶到距離我一二公里的單子,但乘客卻在浦東,走隧道得5公里以上。”
桂師傅相信打車軟件有光明的前途,但需把服務做得更好。
相關新聞
北京:3款叫車軟件取消加價功能
據(jù)《北京日報》報道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運輸局發(fā)布消息,已約談?chuàng)u搖招車、嘀嘀打車和易達打車3家電話叫車公司,取消叫車軟件的加價功能。
搖搖招車、嘀嘀打車和易達打車可以提供加價功能的情況被媒體曝光。隨后,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會同市交通委信息中心,針對搖搖招車、嘀嘀打車、易達打車3家電話叫車公司叫車軟件加價問題進行了約談,責令3家公司立即進行整改,通過技術手段于11月7日前全面取消叫車軟件的私自加價功能,并于11月6日前提交書面承諾書,確保此類問題不再發(fā)生。[新聞分析]
“不粗暴叫停”打車軟件,但維護市場秩序“責無旁貸”——
治“加價叫車”需找“平衡點”
據(jù)《解放日報》報道
市民闞先生的打車遭遇頗能說明打車有多難。他在微博上稱:“在路邊等了半個小時沒打到車,加價20元才打到。司機說,不加錢的活基本不接,加5塊都沒用。”
軟件叫車,是個新興事物,它在資源配置、便捷性等各方面都有優(yōu)勢。但目前軟件的“加價叫車”功能讓司機們趨之若鶩,“殺紅眼”地搶加價單,以致馬路揚招變得極為困難。
對于打車軟件帶來的沖擊,有關部門若僅以一個“不粗暴叫停”來回應,顯然不夠。那么,管理部門該如何維護市場公平,引導有序競爭?
是“小費”還是“議價”?
曾有政協(xié)委員毫不留情地指出,打車軟件是擾亂出租車市場的元兇之一,理由是“打擾了喊車模式,也打擾了出租車的運價、出租車的管理、乘客的需求”。如此評判顯然有失偏頗。事實上,擾亂秩序的不是軟件本身,而是其“加價”功能。市民呂小姐認為,軟件的加價功能逐步“培養(yǎng)”出了司機非加價單不接的習慣;而司機的“隱性挑客”,加劇了打車難,“倒逼”出了加價的風氣,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對此,市交港局的回應是:加價是乘客的主動行為,可以理解為乘客給司機的“小費”,因此執(zhí)法部門難以進行查處。
管理部門如此“定性”,同樣讓人無法信服。市民申先生認為,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選擇加價打車,本身是迫不得已的行為,與享受到優(yōu)質(zhì)服務后心甘情愿地給予“小費”有本質(zhì)區(qū)別。而司機刻意挑客,不正是隱性的“議價”行為么?一些市民認為,管理部門更應看到加價背后的深層次問題。
“加價”功能為何難禁?
事實上,打車軟件自出現(xiàn)起就與疑似違規(guī)相伴。因為根據(jù)相關出租車管理法規(guī),為保障消費者權益,議價和拒載都是不允許的。并且,在2013年年初,上海市交港局曾明確表態(tài),不認可預約加價的方式;去年7月,市交港局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本市出租汽車預約服務管理的通知》中也明確,禁止打車軟件“額外加價”現(xiàn)象。但是,市交港局坦言,加價是司機和乘客的一種私下行為,只要乘客不投訴,管理部門無法進行處理。事實上,正由于缺乏主動出擊的手段,自交管部門去年7月發(fā)布《通知》以來,還沒有處理過一起相關案例。
另一方面,交管部門的管理職能也較難涉足軟件行業(yè)以及通信行業(yè)。因此,半年后,管理部門的態(tài)度從“明令禁止”轉(zhuǎn)為“視作小費”。說辭上的改變,多少也透露出了管理部門的無奈。事實上,國內(nèi)多地也進行了不少叫停“加價”的嘗試,但大多“無疾而終”。
此外,“加價叫車”愈演愈烈更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在開放的市場,價格反映了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關系。加價叫車,從側(cè)面也反映了申城出租車行業(yè)定位存在偏差、定價偏低等問題。
該如何管理“加價叫車”?
春節(jié)前,市交港局對于打車軟件進行了專題研究。會上表示,盡管不會對第三方叫車軟件多做干涉,但為了規(guī)范市場,將加大對“加價叫車”的打擊力度。對因加價叫車引起的投訴,要做到舉報必查、嚴格處理。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陳小鴻教授認為:打車軟件應該管,也可以管得更好。因此,交管部門在“不粗暴叫停”打車軟件的表態(tài)之下,理應明確:打車軟件的服務功能,不可違反基本的管理規(guī)則;而打車軟件本身,也應有準入規(guī)則、行業(yè)規(guī)范和服務監(jiān)管。市民建議,軟件只是工具,本身不值得關注,由誰來開發(fā)、如何開發(fā)才是根本。作為解決打車難而生的打車軟件,應在職能部門主導、出租車公司參與,圍繞如何方便乘客打車及節(jié)約交通資源的主旨下進行開發(fā)。
而如何打擊“加價叫車”,更需要在叫車軟件中,為出租車司機和乘客利益尋求一個平衡點,努力實現(xiàn)供需“雙贏”。比如說,將“無序加價”轉(zhuǎn)為合理的“叫車費”,收多少錢、怎么收,這個度則需要市場和主管部門來把握。在合理提高出租車駕駛員積極性的基礎上,提高出租車運營效率,百姓出行才能更便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