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波幅澎湃洶涌 三板做市商激勵制度待完善

2015/09/15 10:10      liuzhengru

新三板做市總市值超過5000億

統計顯示,2015年8月24日,新三板共有737家公司采用做市轉讓方式,其中掛牌即做市公司29家;有88家主辦券商獲得做市業(yè)務資格,其中已開展做市業(yè)務的78家。這737家做市公司平均每家擁有的做市商數目為3.7家,大多數公司仍是2家做市商,占比35%,超過10家做市商的有22家公司,占比3%。

截至2015年8月25日,做市公司占掛牌家數22%,其總市值已達5107億元,占新三板全市場有交易公司總市值的56%。做市公司的平均市值為6.93億元,是協議公司平均市值的4.45倍。做市公司財務指標遠好于協議公司。做市公司的規(guī)模(資產、營收等)要大于協議公司,利潤水平是協議公司的近4倍,做市公司ROE比協議公司高6.32個百分點,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高5.2和14.4個百分點,負債率低1.5個百分點。

穩(wěn)定市場功能尚待完善

盡管在當前的股權分散度情況下,流動性不足依然影響價格發(fā)現機制的運行,但做市價格的市場公允性已遠遠高于協議價格,而且很少出現協議價格的跳躍性,干擾正常的價格體系,市場開始構建估值體系。

申萬研究所表示,從估值水平來看,做市標的PE和PB,多數情況下較協議標的有一定溢價,且溢價趨勢向上,一定程度上顯示市場對做市股票的認可度逐步提升;因為有相對連續(xù)和公允的價格,做市公司進行融資(股權和股權質押等)、并購與被并購、股權激勵等資本市場運作有了可以參照的價格基準。不過,從指數表現看,做市指數的波動幅度遠高于協議,做市商穩(wěn)定市場的功能還有待完善。

做市占比趨穩(wěn)的同時,這些公司的價格公允度高。申萬研究所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做市公司市場占比提升最快的是兩個階段:一是2014年11月下旬到12月底,做市家數幾乎翻倍,市場占比大約提升3個百分點;二是從今年4月下旬到6月底,做市家數再翻倍,市場占比也從10.9%提升到20%。做市與否是市場雙向選擇的結果,一方面,經過初期兩三個月的示范效應,掛牌公司對做市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提升,加上協議轉做市的流程,剛好在12月達到高峰,而三四月份做市指數的大幅上揚更激發(fā)掛牌公司的做市熱情,帶來五六月份的第二個高峰,然而經過新三板市場的大幅調整,市場觀望氛圍明顯提升,做市占比也暫時穩(wěn)定;另一方面,這兩個時期也是有效做市商家數的明顯上升期,做市商從通過做市業(yè)務備案到實際開展做市業(yè)務需要一定時間,不過更重要的是做市商對市場的預期影響其業(yè)務進度。

建立正向激勵機制

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做市交易確實對市場功能發(fā)揮起到積極作用,但做市商的定價力有待提升,因為當前在價格發(fā)現和價格穩(wěn)定方面尚有不足,做市商如何起到錨定而非放大器的作用引起業(yè)內關注。

從現狀來看,做市使得股權快速分散,雖然成交量未必明顯放大,但做市交易大大增加交易頻次,縮窄交易價差,從而大幅提升成交效率;其次,做市使得原本離散、跳躍的價格開始形成連續(xù)的價格曲線,股價的市場公允性大為提升,開始構建估值體系;最后,做市公司融資規(guī)模更大。然而當前做市交易最大不足在于價格發(fā)現和價格穩(wěn)定方面。做市商的定價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是確定公司的合理估值范圍;另一方面是如何給出刺激交易的日間報價,在市場大幅波動時,做市商需要起到穩(wěn)定錨作用,而不是完全隨行就市,甚至成為放大器,本輪調整中有些做市商確實起到托市作用,不過2015年以來從指數來看做市股價的波動性遠超協議股。

對此,申萬研究所認為,不妨在現有制度基礎上先做改善,建議首先形成正向激勵機制。一方面,建立做市商評價體系,市場各方已經從最初關注做市家數到現在關注做市成交量,衡量做市有效性還需要加入比如價差、連續(xù)報價時間、響應速度、成交頻次等方面的指標,關注在市場巨幅波動時做市商凈頭寸的變化;另一方面,用市場化的手段激勵做市商更好的提供流動性和估值功能,如做市資金達到凈資本一定比例、且成交量達到一定水平的,可允許拓寬做市資金渠道;根據提供流動性的量(成交量等)和質(價差等)設定階梯式交易費用,對積極報價的做市商給予規(guī)費和稅收減免,反之則加重交易成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