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炒房軍團大起底:520家掛牌企業(yè)坐擁117億投資性房產

2016/09/28 10:01      戴小河 胡程平

房價節(jié)節(jié)走高,社會資金潮水般涌向房地產領域,部分公司甚至偏離主業(yè)把“炒房”作為主打產業(yè)。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tǒng)計,以2016年半年報“投資性房地產”科目作為衡量“炒房”程度的指標,新三板市場共有520家掛牌公司擁有“用以出租或短期出售”的房產,價值合計達117億元,相當于這520家公司合計凈資產的6.5%。值得注意的是,這520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僅為70億元。

一線城市公司偏好炒房

據Wind數據統(tǒng)計,新三板掛牌公司中投資性房產最多的前十甲分別是中城投資、九鼎集團、東盛園林、環(huán)渤海(2792.51,-7.360,-0.26%)、好百年、利爾達、青浦資產、東軟股份、華龍證券、東忠科技。

“投資性房地產”是資產負債表中非流動性資產下的一個子科目,主要用以記錄企業(yè)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即出售),或兩者兼而有之”而持有的房地產。作為存貨的房產或自用房產并不會被納入“投資性房地產”科目。也就是說,與主營業(yè)務相關或用于日常生產經營的房產并不屬于“投資性房地產”。

中城投資是國內歷史最長的房地產私募投資機構之一,其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市值一騎絕塵,達到14.7億元,而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僅為1.1億元;另一私募機構九鼎投資(46.18,-0.830,-1.77%)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市值為10.9億元,位居第二,公司上半年凈利潤4.1億元;東盛園林該數字為6.7億元,公司位于濰坊市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前身是濰坊市林業(yè)局下屬事業(yè)單位“濰坊市花卉苗木良種繁育試驗場”,公司上半年凈利潤3311萬元。

環(huán)渤海從事家居建材領域的開發(fā)和管理,主業(yè)與房地產沾邊,持有的投資性房產市值為5.7億元,上半年凈利潤為1336萬元;好百年主業(yè)與環(huán)渤海相近,持有的投資性房產市值為4.6億元,上半年凈利潤53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持有投資性房產市值位居前十名中的公司中,有三家主業(yè)與房地產沒有關系,其中兩家是高新技術領域的掛牌公司。利爾達持有的投資性房產市值為2.9億元,上半年凈利潤2077萬元,公司主業(yè)為嵌入式微控制器、無線傳感網智能產品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以及其他電子元器件的銷售,公司獲得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yè)、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等20多項榮譽。東忠科技以發(fā)展成世界一流的IT跨國企業(yè)為目標,持有的投資性房產市值為1.7億元,上半年凈利潤721萬元。

分行業(yè)看,計算機軟件、專用設備、通用設備行業(yè)的掛牌企業(yè)持有投資性房產市值分別達59億元、42元億、35億元,攬下前三把交椅;建筑施工、化學制品、電子設備制造為第二梯隊,分別坐擁30億元、26億元、19億元房產;汽車、綜合、其他電氣設備、金屬非金屬材料是第三梯隊,投資性房產市值分別為18億元、16億元、15億元、15億元。

分地域看,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的掛牌公司為“偏好炒房”的第一陣營,持有的投資性房產的市值分別為43億元、30億元、28億元、25億元;蘇州、廣州、成都為第二陣營,掛牌公司的房產市值分別為20億元、18億元、15億元;武漢、重慶、天津是第三陣營,掛牌公司均擁有13億元市值的投資性房產。

主業(yè)盈利趕不上房價上漲

在深圳房價節(jié)節(jié)攀升的這一年來,新三板有5家掛牌公司參與到火爆的樓市中,趁機大賺了一把。

2015年10月23日,東電創(chuàng)新公告稱,公司斥資約1000萬元,買下深圳龍華新區(qū)薈港尊邸一套229平米的房產。同年11月3日,手付通公告稱,公司斥資1402萬元,購入深圳福田區(qū)一套305平方米的辦公室。同年12月30日,億匯達公告稱,公司斥資1996萬元,買下深圳福田區(qū)天元花園一套238平方米的房產。今年5月11日,艾維普思公告稱,公司斥資約3200萬元,買下深圳南山區(qū)一套586平方米的辦公室。今年9月2日,本貿科技公告稱,公司斥資2300余萬元買下深圳南山區(qū)一套房產。

翻看上述各家公司2015年度年報,東電創(chuàng)新當年凈利潤為1487萬元,手付通為807萬元,億匯達1359萬元,艾維普思5004萬元,本貿科技667萬元。按照深圳去年同期至今的平均房價增幅60%計算,手付通和本貿科技去年一年的凈利潤,還不如其購入房產的增值部分來得多。令人玩味的是,手付通和本貿科技一年的凈利潤,買不起當年他們出手購入的房產。

一位新三板公司老板感慨道,我們租的辦公地點在上海市區(qū),本來準備買,后來選擇了租,省下錢發(fā)展企業(yè),結果企業(yè)剛盈利,房子漲了有近千萬元,盈利遠遠趕不上房價上漲。

業(yè)內人士表示,買房只是配菜,主營業(yè)務才是主食,這5家公司總體經營尚可圈可點。按照去年年報數據,有4429家掛牌公司的凈利潤少于500萬元。這意味著這些公司的年利潤還不及一線城市的一套百平方米房產的市價。

“脫實入虛”令人尷尬

面對“炒房”帶來的收益,不少公司老總難免會在“實業(yè)”和“炒房”之間有所動搖。實體經濟低迷困境之下,大量上市公司集體炒房、炒股、買理財產品,局面著實令人尷尬。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葛曉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年報中的投資性房地產凈額是指企業(yè)房地產取得成本減去累計折舊的差額,僅是賬面資產的反映,實際上會低于市場估值。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yè)如要變現(xiàn),所獲得的收益將超過賬面上呈現(xiàn)的價值。

經濟學家宋清輝對此表示出擔憂。他認為,掛牌公司、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的代表,反而需要靠炒房獲取收益,這可能會引導更多的資金“脫實入虛”。在房價節(jié)節(jié)走高帶來的“炒房”暴利驅動下,社會資金潮水般涌向房地產,不僅巨額民間資本投資樓市追求“以錢生錢”,很多公司也紛紛進入房地產業(yè),有的公司甚至偏離主業(yè)把“炒房”作為主打產業(yè)。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董登新指出,掛牌公司爭相“炒房”是典型的“脫實向虛”。工業(yè)低端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經濟增長下行,實體經濟不景氣。流動性泛濫,卻沒有流入實體,過多的流動性反而刺激投機,掏空實體、沖擊實業(yè)。

相關閱讀